打擊售假行為,又有了新力量加入——面對銷售假冒保健品的商家,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四分院亮出了公益訴訟這把“利劍”。5月16日上午,北京市檢四分院起訴羅某、盧某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民事公益訴訟案在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審理。
店兵店將了解,該案是北京首例由檢察機關提起的打假公益訴訟,也是阿里巴巴運用大數據主動發現并向警方輸送售假線索,被提起公益訴訟的第一案。
5月16日,北京首例檢方提起的打假公益訴訟在北京市四中院開庭審理。
夫妻售假獲利15萬雙雙獲刑
曾因在網上銷售包含有毒有害物質的保健品而獲刑的羅某、盧某夫妻二人,成為了此次公益訴訟的被告。
2015年4月至2016年9月間,羅某、盧某通過網店銷售苦瓜清脂系列、經典秀身系列減肥保健品及神農風骨草保健品。一些消費者反映,在購買上述保健品服用后,出現了肚子疼、拉肚子、口干、厭食等不良反應,懷疑羅某、盧某所銷售商品不是正規廠家生產。
2016年6月,在北京市公安局食藥支隊(現更名為北京市公安局環食藥旅總隊)開展的“凈網行動”中,阿里巴巴打假特戰隊發現羅某夫妻售假線索后,主動推送給警方。通過雙方共同研判分析,2016年9月1日,兩名犯罪嫌疑人落網。
經過公安機關調查,羅某、盧某所銷售的上述保健品中,含有酚酞、雙氯芬酸鈉等國家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的有毒有害物質,銷售金額共計人民幣15萬余元。隨后檢方對羅某、盧某提起公訴。
2017年6月,豐臺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二人行為均已構成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分別判處羅某有期徒刑三年,盧某有期徒刑二年、緩刑二年。
一紙刑事判決,并不意味著對羅某、盧某二人售假行為制裁的終結。今年初,在北京市消費者協會未提起訴訟的情況下,北京市檢四分院又對羅某、盧某二人提起了公益訴訟。
檢方:要求被告公示假保健品危害
“對不起,我以后再也不賣了,我向大家道歉?!北桓姹R某親自出庭并在庭審一開始就站起來向旁聽席深深鞠了一躬,其丈夫羅某仍在唐山監獄服刑而未到庭,由盧某作為其代理人。
庭審中,北京市檢四分院稱,羅某、盧某的行為違反了《食品安全法》,侵害了公眾合法權益,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因此,請求法院判決羅某、盧某二人停止銷售涉案有毒有害食品,公開賠禮道歉,并以在媒體上公布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的事實等方式向消費者提示產品存在的危害以及消除危險。
“妥善處理散落在消費者手里的涉案保健品,這是我們提起公益訴訟的一個重要目的。”公益訴訟起訴人說。
“我因為不懂法,銷售了有毒有害食品,我以后要多看法治新聞,我愿意消除這些保健品造成的危害。”被告盧某說。此案未當天宣判。
庭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盧某稱自己并不知道賣的是假藥,“我在生二胎前也在吃,身體沒有出現不好的反應。”
阿里:推動形成打假多元共治格局
通過民事訴訟向網絡售假者追責,近年來已經形成趨勢。作為全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平臺,阿里巴巴自2017年起便啟動“追殺三千里”項目,通過民事訴訟向售假行為宣戰,希望通過訴訟手段,提高蓄意售假的成本。
去年,淘寶以“違背不得售假約定、侵犯平臺商譽”為由,將出售假冒瑪氏皇家貓糧的姚某告上法庭,成為全國首例電商平臺訴售假賣家案而引起司法界和媒體的廣泛關注。法院審理后認為姚某的售假行為對淘寶網商譽造成了損害,要求被告向淘寶賠償人民幣12萬元。
而此次北京市四分檢以公益訴訟的方式向售假者追責,則是全國首次由檢察機關提起的打假公益訴訟。
在不少法律專業人士看來,公益訴訟是對公民私權救濟的國家干預,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重視,也使得整個法律體系對于懲治民事侵權行為更加完備;北京市四分檢此次發起的打假公益訴訟,是在阿里巴巴形成完備的自治體系基礎上,推動形成多元共治格局的又一個生動實踐。
“我們為檢方對售假者提起公益訴訟點贊,希望這種做法能夠成為未來打假、打擊制售有毒有害商品的新模式。”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孫軍工認為,在互聯網的治理格局當中,平臺自治、公權力行使、權利人消費者私力救濟并存,這是我國在網絡時代推動形成適應中國社會發展需求的治理體系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