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美股的Saern建了一個名為“富途賺十倍就辭職”的微信群——港美股券商“富途”即是他日常用來交易股票的App,也是他的重倉股——他邀請持有富途倉位較大的網友入群,目前這個群超過了一百人,群內每日討論消息內容超過千條,很多群友泡在富途的時間甚至超過了微信。
畢竟,自2020年以來,富途股價最高上漲了超過了20倍。難怪Saern這樣的股民認為富途能幫自己實現財富自由之夢。
一位投資者向36氪展示了自己重倉富途的收益:“從6萬美金起步,從最底部的8美元開始定投式買入,到現在持有5萬股,利潤在500萬美元左右。”
變化似乎在一夜之間。“富途的聲量在2020年一下就起來了,大家只要想打新或者買港美股,就會想到富途。我們有不少想配置海外資產的用戶都被搶過去了。”國內某券商營業部經理告訴36氪。
自主持牌與「關鍵先生」
券商是一個強監管生意。這意味著誰能拿下牌照,誰就占領先機。
但監管機構審批的牌照非常有限,不過要做交易也有辦法,市面上大量公司通過掛靠券商、和有牌照的券商合作分銷獲得收入,自己拿牌照則是更難走的一條路。
在李華看來,分銷模式看似走了捷徑,實際被卡了脖子。“你平臺上的用戶其實不是你自己的用戶,客戶資產也和你沒有關系,你完全就成了一個導流工具。上游一旦出現波動,你根本無能為力。”李華告訴36氪。富途從成立第一天,就意識到要想成為主流玩家,必須主動接受監管。
意識到牌照的重要性不難,難的是如何拿下至關重要的第一塊牌照。
據李華回憶,當初險些沒有拿下香港證監會1號牌照,如果不是「關鍵先生」的幫忙,可能就不會有現在的富途。
事實上,早在富途證券成立前的2011年6月,李華就帶領團隊,只用了三個月時間就完成港股交易系統的研發。當時李華沒有太多行業認知,以為可以把系統直接推向市場使用。事實上,用戶使用交易系統前還得經過香港交易所的一些流程認證。
這包括模擬環境下的測試、端對端的測試(拉專線和交易所模擬環境對接),最后是仿真測試,而這個環節必須得接入一家證券公司——李華需要找到一家愿意合作的券商。
對于互聯網研發能力,沒人懷疑李華團隊。但對于金融側的產品研發能力,和能否做好一家券商,幾乎沒有人相信李華。他跑遍了所有券商,也沒有人愿意合作。
“為了最后再爭取一把,我還提出富途可以拿出500萬給券商作風險保證金,但還是沒有任何一家券商愿意擔風險。實在走投無路了,我就在我一個QQ炒股里群求助。其實也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反正沒辦法了。”李華對36氪回憶當時的艱辛。
(股市有風險,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