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像治理酒駕一樣治理假貨”已經成為社會共識。2018年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打假,成為我國供給側改革的持續動力之一。連日來,新華社、人民日報、南都、澎湃、央廣網等媒體,相繼推出“河南假避孕套”、“貴州假茅臺”、“莆田假鞋”、“廣州白云假包”等圍剿假貨產業帶系列報道。全民熱議并呼吁“制假直接入刑”、“對制假售假加重刑罰”、“讓制假售假者傾家蕩產、讓售假者痛”、“像抓酒駕一樣打假”。
據店兵店將淘寶網店出售了解,制售假暴利正在驅使年輕人鋌而走險違法犯罪。根據阿里巴巴打假特戰隊最新統計:2017年,被警方采取強制措施的制售假犯罪嫌疑人中,80、90后約占83%。而與此同時,一些制售假分子向微商等多個社交平臺及其他電商轉移,制售假團伙為攫取利益、逃避打擊,多平臺跨國境流竄現象日益嚴重。
此外,相對執法成本的高昂,制售假違法犯罪的成本明顯極低。正是由于犯罪成本過低,線下假貨生產源頭仍未根除,許多制假售假犯罪鏈條和網絡依然活動猖獗,甚至形成行業性、領域性、區域性假貨產業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