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阿里巴巴平臺治理部披露了過去一年打假的成果:2017年共排查出5436條銷售額遠超起刑點(5萬元)的疑似制售假線索,執法機關接收1910條,已進行刑事打擊的有740例,截至目前,通過公開信息能夠確認已有刑事判決結果的有63例,這些案件的平均辦案時長約344天,共判決129人,但其中104人判的都是緩刑,實刑率僅19%。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平臺治理官鄭俊芳表示,“必須要完善法律法規,對線下假貨生產源頭進行圍剿,全社會共同推動制假直接入刑,并引入懲罰性賠償,讓制售假者傾家蕩產,才能徹底遏制全社會的假貨問題。”
阿里巴巴平臺治理部知產保護總監葉智飛舉了一個10年制售假貨被抓三次的案例。2017年,西部某省公安機關在阿里大數據協助下破獲一起公安部督辦特大調味品案,警方跨多省繳獲數十萬袋假冒調味品。該案主犯師某之前在一家正規調味品廠從事打假工作,曾配合當地警方打擊過假冒該品牌調味品的制售窩點。在高額利潤誘惑下,師某轉而制假,2006年、2011年,其兩次因參與制售假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均被取保候審,直至2017年因制售假“三進宮”。
葉智飛介紹,正是由于犯罪成本過低,線下假貨生產源頭仍未根除,許多制假售假犯罪鏈條和網絡依然活動猖獗,甚至形成行業性、領域性、區域性假貨產業帶。
葉智飛現場表示,阿里平臺上的售假分子出現了向朋友圈、微商、拼多多及京東等平臺轉移的趨勢,鳳凰網科技記者問及阿里是如何追蹤到這種轉移趨勢的,葉智飛透露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一些淘寶商品的頁面上會顯示微信號,加上好友之后發現他們在售賣假貨;二是公安機關向我們反饋,大部分的售假案件發生在微信。”
當鳳凰網科技記者問及阿里是否有可能帶頭成立一個跨平臺的開放打假體系,葉智飛說,“只要愿意打假的,都是戰友。但目前來說,形成一個跨平臺的打假體系阻力比較大。”不過葉智飛也同時表示,未來,和其他平臺進行合作是有可能的,阿里愿意貢獻打假的經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