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電商90%以上的流量都是淘寶貢獻的,天貓只是變現的手段,阿里,電商高維戰場有天貓,低維戰場有淘寶,但90%以上的流量都是淘寶貢獻的,天貓只是變現的手段。以為穩穩抓牢了流量的存量市場,的阿里,卻被按套路出牌的拼多多給抄底了。
當人們被消費升級的號角吹昏頭腦的,覺得用戶對比性價比的時代已經過去之時,卻被拼多多一個巴掌扇醒——你朋友圈那些七大姑八大姨仍然還在追求著性價比,他們帶來的流量足以形成一個巨大的“流量旋渦”。
接下來,淘寶的壓力會很大,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天貓還能增長嗎?存疑。
滅拼多多計劃,勢在必行。店兵店將(淘寶網店轉讓)認為2018年,阿里的打壓焦點,將從京東轉移到拼多多身上。也就不奇怪最近拼多多負面新聞,如此之多。
從用戶規模上看,拼多多用戶規模3億,和京東差不多一個量級。淘寶用戶規模6億;用戶數量不足為懼,還要看“變現”能力。
從GMV上看,拼多多今年年初GMV已經達到400億,什么概念?京東平均月GMV 1100億左右(根據京東財報2017年全年GMV1.3萬億估算),拼多多GMV相當于超過1/3的京東。考慮到拼多多的客單價只有京東的十分之一,拼多多的訂單量早已超過了京東,“量”已經足夠震懾,更可怕是增速!拼多多2017年年初GMV僅為20億,年底達到了100億,5倍。按照這個增速,拼多多很有可能在2019年超越京東GMV。
看到這,有人說“佩服,后生可畏,拼多多用了三年時間就擠進了第一梯隊”但事實上它的迅速崛起只用了1年多點。為什么這樣說呢?
店兵店將(淘寶網店轉讓)認為3年是從2015年拼好貨項目開始算的。但實際上,從拼好貨與拼多多2016年9月合并開始算才合理。為什么這樣說?
2016年9月,“新”拼多多以“平臺業務”為重心,開始發力,兩個月后(2016年11月11日),拼多多單日交易流水突破2億;
一個月后(2016年12月)拼多多召開了第一次招商大會,值得注意的是,同月,淘寶把聚劃算業務合并到了天貓,淘寶中小賣家被平臺拋棄,有的流向了京東,有的流向了拼多多。
據拼多多第一批入駐商家回憶:“2016年年底,拼多多開第一期招商大會,給人感覺特別low,因為根本會上基本沒什么品牌和大商家。無論是2016年,甚至到2017年中,拼多多平臺的商品都是“垃圾”,自己很多貨也都是從工廠尾貨里面進貨在拼多多甩賣。但到了2017年下半年開始,拼多多的入駐門檻開始拉高,甚至比天貓還要嚴格了。”“尾貨拼多多”,這個時候的拼多多根本不會被淘寶當成“對手”。在淘寶眼里,拼多多就是個“撿漏兒的”,淘寶可能心想著:“沒有你的襯托,顯不出我的高貴!”
店兵店將(淘寶網店轉讓)認為黃崢將業務重心從拼好貨轉移至拼多多,從自營轉為平臺運營,這是“形勢倒逼”,并非是黃崢自己規劃好的。理由是:電商大環境根本就是個變化極快、不可預測的。(但如果不是一開始兩個項目平行運作,拼好貨要死的緊要關頭,黃崢要把業務轉到哪里?這個“落腳點”是黃崢自己給自己準備的。)
拿一個非常形象的例子來比喻這件事:拼好貨和拼多多好比是一對雙胞胎,拼好貨是哥哥,拼多多是弟弟,然而爹媽暗暗清楚——將來大的要服侍小的。哥哥身強力壯,但不幸夭折,死的時候剛好把“心臟”(供應鏈)移植給了弟弟,把“財產”(流量)也傳給了弟弟,于是弟弟通過“第一桶金”賺了更多(流量裂變),哥哥的心臟也還在持續跳動著。
好貨死了。2016年中,當時的拼好貨在供應鏈和物流上燒了太多的錢,幾近彈盡糧絕,情況非常不樂觀。但好在無論是拼好貨,還是拼多多的用戶量和訂單量都非常大,足以支持更高一輪的估值融資。合并之后,平臺業務成了拼多多的主業,拼好貨被打包“裝進”了拼多多。
“新”拼多多開始發力
2017年,拼多多“猛躥”
從2016年的12月,到現在,也就一年多的時間,一眨眼的功夫。拼多多眼瞅著DAU和日訂單量都超過了京東。京東和淘寶都懵了——“剛剛發生了什么?”反應過來的時候,態勢已經失控了。這種感覺很恐怖,敵人在暗中,你知道自己被人拿槍指著,你也知道拿槍的人很多,但你不知道誰的槍里有真子彈,總覺得這群人離你很遠,不在射程以里,可是你一回頭,他已經子彈上膛站在了你身后——“抄哪條近道過來的?”
為什么拼多多能在電商人看不到流量紅利的時候迅速崛起?
有人說是因為拼多多的拼單模式——轉化率高;有人說是因為拼多多看到了三四五六十八線的“網購需求”——有市場;有人說是拼多多的“低價策略”——消費降級思路;有人說是黃崢個人和團隊太牛逼——創始人格局和團隊執行力……
可是,做社交電商的不只拼多多,看到市場前景的不只拼多多,玩低價策略的也不只拼多多,要說黃崢和他團隊牛逼,也不是每個項目都玩得666。所以關鍵點到底在哪里?
流量——沒抓到微信流量紅利,拼多多就什么也不是。趕上“微信紅利”是“時運”,能抓住“微信紅利”是“本事”。這里面有偶然性,但也有必然性。
拼多多的流量成本低得令人發指
用“硬件”導流;業內消息稱:段永平是拼多多的天使投資人之一,步步高老大段永平用OPPO/vivo的硬件“助力”了拼多多3000萬用戶。具體“助力”方式說法不一,有的說拼多多是兩品牌的購機“預裝軟件”,也有說法是手機APP store推薦排行的前幾名。原因嘛——段永平是黃崢的天使投資人,據說兩人私交甚好。(最早可追溯到黃崢創辦數碼平臺歐酷)。這個沒有任何可復制性!
大膽“薅”微信羊毛;2015-2016年的時候,一元奪寶還不是“非法”的,這是拼多多最早期薅羊毛的千萬級用戶。而2016年拼多多最瘋狂的時候是以0.1元/粉絲的成本薅了微信1億粉絲量,一分錢搶紅包。由于拼多多,做的有點極端,很快這個漏洞被騰訊給堵住了。 所以,這個同樣也沒有什么可復制性,低成本拉粉的窗口期已經完全關閉。
于是一個公眾誤區出現了——大家普遍覺得,騰訊參投拼多多,視拼多多 為“打手”,所以拼多多能夠薅到羊毛。進而順理成章地得出結論——只要是騰訊自家人,就都能開開心心薅羊毛。
但前幾天,新世相被微信高調封號了,新世相的天使就是騰訊投的。拼多多不久前,還是因為誘導分享,公眾號被短時間“封殺”過。有人說那是因為新世相和拼多多不是一個量級,但拼多多瘋狂薅1億羊毛的時候是在2016年9月,那時候的拼多多也很“小”。
有人說,不對啊,2016年6月,拼多多還拿了1.1億美金的B輪融資,名單里有騰訊。但事實是——騰訊當時并沒拿錢,騰訊占股是因為讓拼多多入了騰訊的“雙百計劃”,屬于資源入股,白拿股份,并沒有什么實質支持。小黑裙還是微信“雙百計劃”的一員,卻也免不了被封公眾號。
其實早在,2016年下半年,高榕資本張震沒少往騰訊投資部門跑,就是為了“游說”騰訊投資拼多多,但當時大老板瞧不上拼多多,覺得拼多多的商品太low價格太低,完全不符合電商趨勢,更何況已經投資了京東,這個時候,拼多多還不具備打阿里“代理人”資格。又過了半年多,騰訊正式投資入股是在2017年的8月份,張震真是鍥而不舍,有了騰訊投資的護身符,拼多多也解決了增長的最大隱患。
騰訊2016年“雙百計劃”扶持了一把企業,為什么拼多多起來了?很多時候大家放大了“扶持”這個詞的能量,微信的“扶持”是搭一個戲臺,讓大家上來唱戲,誰的戲好誰叫座。拼多多在戲臺上唱了一年,才被騰訊當成“角兒”,這一年里,拼多多自己的“本事”顯現出來了。
微信的羊毛不是誰想薅就能薅到手的?黃崢也不行!微信對各種薅羊毛行為其實監管地非常嚴,即使是在兩年前。“誘導分享”是微信打擊的重點。親兒子也不行,犯了錯也要打。那為什么黃崢能薅到羊毛?
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膽小的是在現有規范下謹小慎微;膽大則是敢于邁出規則,嘗試下底線在哪兒。但光靠膽大是不夠的,還得掌握方法——專業的事,還得找專業的人辦。
這讓我想到黃崢曾把創業比作做投資,他說:“要花大量時間去研究什么是正確的事,然后再去想如何把事做正確。”先看清流量是正路,再考慮如何把流量抓到手。
大家把拼多多的成功歸結于有“騰訊”這個親爸爸,但皇宮里皇子眾多,太子名額只有一個。至于“拼單模式”、“供應鏈能力”、技術、團隊、管理、營銷等各個維度的“打法”都成為媒體標榜拼多多的重點,這些的確都很重要。但這些是新電商時代打仗的“標配”,是入場門票,流量才是取勝的根本,沒有這個流量根基在,所有的打法都無意義。但即使同樣的團隊,同樣的模式,你讓黃崢再來一次,他能成功嗎?不能。所以拼多多的成功根本復制不了,有偶然性,有必然性。
有人說拼多多的逆襲是“亂拳打死老師傅”,這是看到了拼多多成功的偶然性成分占很大,所以如此感嘆。在必然性上,是黃崢的認知和聰明(對形勢的分析和判斷),他的人脈關系(主要作用在投資層面),團隊的執行力堆起來的……
拼多多會不會端走淘寶的“蛋糕”?
當下,拼多多用戶規模3億,淘寶用戶規模6億。
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的3億用戶并非全部是“存量市場”以外的新增用戶,它與淘寶用戶一定是高度重疊的。有數據表明:卸載淘寶的用戶中有50.3%都流向了拼多多,拼多多的卸載用戶中有78.3%流向淘寶。且不說這個數據準確與否,也甭管用戶“流動”的具體原因是啥,這一現象足以說明,拼多多和淘寶的用戶高度重疊。
“用戶重疊”對于淘寶來說是危機高能預警——淘寶的蛋糕,會不會被拼多多端走?但可以肯定的是拼多多絕不是分一小塊那么簡單。
至于現在很多人關心的拼多多的盈利模式究竟是什么?其實盈利根本不是拼多多當下關注的“重點”,現在抓的是“流量”,等的是未來。說得有點虛,實在點說——“等到拼多多用戶規模過了6億,交易額上來了,想怎么賺錢都可以”。
一個年活用戶6億的拼多多值多少錢?雖然東西有點low,但作為一個小淘寶的價值還是有的,小一號的淘寶值多少錢?100億美金并不算貴。阿里擔心的是什么?拼多多也在快速進化,拉高商家門檻,提高商品品質和用戶體驗。天貓也是在淘寶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拼多多,照葫蘆畫瓢就可以了。拼多多不只是要搶淘寶的市場份額,還要搶天貓的市場份額。
淘寶恨得牙癢癢,甭管承不承認拼多多是個強勁兒,當下一系列針對性地“動作”足以證明自己“慌了、毛了。”
淘寶特價版打不到拼多多
淘寶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此舉不僅打不“到”拼多多,還會自生自滅。淘寶想打拼多多,得先想辦法沖進微信的生態里。不然就只能與拼多多隔空對望,像海里的魚望著空中的鳥那般有詩意。
淘寶新APP最終會自生自滅,只需要回答一個問題:淘寶特價版作為一個獨立的APP,它的流量從哪里來?
淘寶用戶雖然多,但無法把自己的用戶搬到新APP上。這完全可以視為一個從零起步的創業公司要做個APP去打拼多多? 它必須回答“用戶從哪里來的問題。”如果回答是“淘寶導流”,那么,做這個APP到底是為了消耗淘寶的流量,還是幫助淘寶吸引新流量?
拼多多崛起最重要的原因是薅微信羊毛!用戶可以一天不打開淘寶,但用戶不會一分鐘不微信在線,誰都不能確定下一秒會不會有人甩來鏈接讓你幫忙砍價,這種強社交屬性簡直“有毒”。
淘寶特價版APP薅誰的羊毛?薅自己身上的毛嗎?店兵店將(淘寶網店轉讓)認為如果流量問題解決不了,中小商家們何來動力陪你打群架?說句閑話,打開手機,阿里一家光電商APP就占仨——天貓、淘寶,淘寶特價版。嗯,還有支付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