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公司的零售業態并未脫離傳統零售的范疇,店兵店將淘寶網店轉讓獲悉,線下零售形式以社區附近的小型便利店為主,所銷售的商品圍繞社區生活,主要是生鮮食品、生活用品等。
零售行業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新資本的涌入,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美團等眾多互聯網巨頭頻頻出手,攪動著零售這個長久以來被傳統公司(沃爾瑪、家樂福、大潤發、華潤萬家、永輝超市、物美、7-11等)統治的市場。
快遞公司長久以來扮演的是商品運送者這一角色,可以說是零售舞臺上的“配角”,如今主營快遞業務的公司也想要深入“廝殺不斷”的零售業,成為商品的銷售者,爭奪“主角”位置,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零售行業是否會因為快遞公司的入局而發生改變?
入局零售領域較早、動作較為頻繁的快遞公司是順豐。
早在2009年,順豐就開始試水零售業務,借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和時令,通過快遞員來推銷粽子、月餅和大閘蟹等食品。之后,順豐開始嘗試運營電商平臺。2012年,順豐調整業務方向,將冷鏈技術定為核心競爭力,推出對冷鏈技術要求比較高的生鮮食品電商平臺“順豐優選”。2014年,順豐正式在全國范圍內布局線下便利店“嘿客”。2015年,“嘿客”更名為“順豐家”,同年,順豐控股剝離了負責線上線下零售業務的順豐商業板塊。2016年9月,“順豐家”更名為與線上生鮮平臺統一命名的“順豐優選”。
與順豐自上而下、頂層設計的零售模式不同,申通的零售業務是一種自下而上、基層自發的模式。申通的零售業務是由他發起的,始于攀枝花,同時也得到了總部的政策和技術支持。2015年,蔡瀟嘗試的第一個產品是攀枝花市內的線下便利店“攀果鮮”。2016年,他的團隊在成都開設了O2O模式的巨賢百味,包括同名線下便利店和基于淘寶、微信等第三方平臺的線上服務。后來,蔡瀟發現與第三方平臺的合作只適合做線上,并不適合線下銷售,于是他開發并上線了自有手機應用。
店兵店將淘寶網店轉讓獲悉,多家快遞物流公司的線上電商、O2O及線下零售業務有幾個相似之處:首先,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快遞公司經營的商品種類不多,且大多是生鮮食品、生活消費品,以及少量跨境商品;其次,快遞公司所開設的線下店主要采取的是“小業態”的形式(店面面積從幾十平米到一百平米不等),業務內容包括快遞包裹收發,兼顧小食品和生鮮產品的售賣,同時為社區周圍的消費群體提供將商品遞送到家的服務。第三,快遞公司的一些線下零售店利用了原有的快遞網點空間,有的則將網點空間擴大。
“生鮮食品是每個消費者都需要的東西,比鞋子、衣服之類的都好做。”就為什么快遞公司普遍選擇做生鮮食品,蔡瀟向記者這樣解釋。
在生鮮食品領域,除了傳統的超市和便利店之外,阿里巴巴的盒馬鮮生、騰訊入股的永輝超級物種,以及京東的7FRESH和美團的掌魚生鮮都是這一領域的活躍者,無人貨架領域背后也處處閃現著“巨頭們”的身影。快遞公司選擇加碼零售行業的激烈競爭,在零售業人士看來,是因為快遞公司和互聯網電商企業一樣,也看到了“黏住”消費者的重要性。
同時,快遞業人士認為,快遞公司做零售,是出于一種危機意識,為的是借助零售業務,給快遞這一主業制造需求,制造快遞包裹。
“除了收發快遞,快遞網點也賣東西,這樣客戶選擇快遞服務的同時,還可以買蔬菜,需要吃,就需要送,我們再把蔬菜送到家里,既滿足消費者的購買需求,也滿足他們的遞送需求。”蔡瀟表示,做零售必須服務于快遞這一主營業務。“做零售是圍繞著做快遞的,給客戶提供增值服務,為的是加強與客戶的聯系,走出同質化的價格競爭。”
邵鐘林告訴記者,很多年前,他在中國的一些小城市考察快遞網點時,還曾看到過一些快遞網點提供修車服務,或者兼賣化學品。“這和快遞公司做零售是一個道理,”邵鐘林表示,“為的正是借助提高服務品種和質量,消化場所的租金成本,使快遞服務更穩定。”
店兵店將淘寶網店轉讓小編認為,快遞物流公司做零售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用零售業務來實踐服務于商家的供應鏈平臺。百世就是一個例子。2015年,百世旗下的百世店加推出鄰里便利店,2016年收購成都wowo連鎖便利店,通過自建和整合便利店,可以實踐和發展為便利店提供的B2B(企業對企業)服務。
用銷售商品的利潤支付快遞網點的租金,輔助網點更好地完成物流業務,這是快遞公司選擇發展零售的又一原因。“快遞公司擴充網點的服務項目,從僅僅收發快遞包裹,到兼賣零食生鮮,這樣能夠更好地提升空間使用效率,增加服務深度和穩定性,緩解末端網點租金壓力,更好地完成派送和攬件服務。”
培育新動能
快遞行業做零售的邏輯背后,還有行業整體上不得不面對的“內憂外患”現實焦慮。
“內憂”體現在快遞公司提供的服務高度同質化,行業增速下滑,加之電商領域的價格戰傳導至快遞領域,快遞行業競爭加劇,出現了快遞增量不增利的局面。
根據國家郵政局數據統計,2016年全年中國快遞業務量同比增長51.7%,業務收入同比增長44.6%,而2017年全年中國快遞業務量同比增長28%,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4.7%,業務量增速及業務收入增速大幅下滑。
包括各大主流快遞公司在內,國內各類快遞公司已超過8000家,但快遞行業的利潤空間卻被逐漸壓縮。從2007年到2016年,國內快遞業平均單價從28.5元降到12.7元。中金公司的數據顯示,快遞行業毛利率已經從2007年的30%下滑到目前的5%。
在激烈的同行競爭、增速下滑、毛利下跌等“內憂”因素之外,中國的快遞公司還面臨著“外患”的行業大背景。與UPS、DHL等國際綜合物流供應商不同,中國的快遞公司高度依賴來自電商平臺的業務,而與快遞業的增速減緩保持同步,中國電商業務的增速也在放緩。
中國快遞公司的發展壯大,很大程度上要感謝電子商務的崛起,而在龐大的電商交易規模中,網絡購物是中國快遞行業的主要驅動力,過去幾年來,網絡購物的繁榮帶動了快遞業務的激增。
然而,這一發展紅利的背面是,中國快遞業的發展對電商、對網絡購物的依賴性非常高。根據國家郵政局的數據,目前網絡購物所產生的快件量占中國快遞業務總量的60%以上,部分快遞公司網購件占比甚至超過80%。這一情況就導致了快遞公司的發展過于被動,一旦電商公司對快遞公司的需求出現變化,快遞公司的生存便有可能受到威脅。
上述情況已經成為現實。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中國電商交易規模增長速度已經呈現出放緩態勢,中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增長速度也顯著下滑。
在目前電商業務、用戶規模和快遞物流公司核心業務增長均有所放緩的背景下,快遞物流公司將觸角伸向其他領域,培育增長新動能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選項。
蔡瀟認為,快遞公司做零售,最大的優勢就是客戶大數據,同時,一家成熟的快遞物流公司,它的許多加盟網點都在“自己的地方”生存了十幾年,有豐富的資源積累,這些都有助于快遞公司拓展零售業務,而在做生鮮食品零售業務的過程中,快遞公司也能發揮和培育倉儲、配送能力,尤其是冷鏈技術。
不過,不少零售和快遞行業人士都認為,從整體上看,快遞公司試水零售的成果并不顯著,快遞物流的優勢和零售的契合度有限。有分析人士認為,對快遞公司來說,通過資本切入零售業或許是一個更適合的方式。
陳立平認為,快遞物流公司應該去收購或者入股成熟的便利店,再去增加快遞自提點,這會比自己開店更順利。“通過收購、入股,把商品自提的功能嫁接到便利店身上,這個邏輯是成立的。” 陳立平表示,目前快遞公司涉足的便利店、社區店的市場日趨飽和,做零售的技術要求也很高,同時線下店的選址也很麻煩,需要大量加盟,因此快遞公司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開店很困難。“快遞公司自己開店非常麻煩,覆蓋率很低,牽扯精力很大,是在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
鮑躍忠也對目前快遞公司的零售嘗試做了保守的評價,他表示,快遞公司進入零售領域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優勢,快遞公司的物流能力與需要拓展的零售能力之間的關聯性有限。
“快遞公司進軍便利店、超市和電商領域尚在試水期,目前還沒有較為成功的案例,快遞行業也在不斷地探索和磨合。”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丁威向《財經》記者表示,“畢竟隔行如隔山,還是需要摸索,需要‘交學費’。“
以順豐為例,順豐控股上市殼公司鼎泰新材2016年公開披露的資料顯示,由順豐商業自2014年開始集中鋪設線下門店所致,順豐商業板塊自2013年至2015年分別虧損了1.26億元、6.14億元、8.66億元。
順豐商業板塊指的正是負責順豐線上及線下零售業務的商貿控股、順豐電商、順豐商業。2015年9月,順豐控股的前身順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向大股東明德控股持股76%的順豐控股集團商貿有限公司出售了商業板塊100%股權,原因是商業業務尚處于探索期,無法與快遞業務產生協同效應,會對上市資產造成較大波動等因素。也就是說,目前順豐的上市資產順豐控股中并不包含順豐商業業務。資料表示,剝離商業板塊有助于引入外部資本,讓商業板塊得到更好的發展。申通和圓通方面告訴《財經》記者,申通和圓通的商業業務也不包含在上市資產內。
陳立平曾去順豐在回龍觀的社區便利店考察,他認為,消費者對店里進口商品的認知度并不高,同時很多商品與線上重合,因此該便利店很難吸引消費者在自提商品的同時額外消費。
鮑躍忠認為,在零售方面順豐做了幾次調整,但是還沒有找到感覺,未來還需要摸索,而實際上,包括快遞公司在內的諸多公司所進行的零售嘗試都還未形成氣候。在鮑躍忠看來,這些公司尚未走出一條成功的零售道路的原因是“在用舊思維做新零售”。
“許多電商和快遞公司,甚至地產公司(如保利地產旗下的若比鄰便利店)也進入零售了,但是大多數公司都是基于對零售簡單的認識進入這個行業,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對零售業的當下和未來有準確的判斷和把握。”鮑躍忠表示。
事實上,不僅僅是新入局者還在探索,零售行業自身就處于變革調整之中,傳統的零售公司也還在摸索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電商的沖擊下,近年來不少傳統零售公司表現持續低迷。據媒體報道,2017年,受銷售額不斷下滑的影響,沃爾瑪關閉了11家在華門店,樂天瑪特退出中國市場,華潤萬家一年半的時間自營門店減少了800多家,卜蜂蓮花2012年-2016年連續虧損超過11億元人民幣,僅2016年當年就虧損5.37億元,而家樂福經歷了連續兩年銷售額負增長后,引入了“救兵”騰訊和永輝,才平息了外界對其退出中國市場的猜測。
“今天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得到了很大滿足,做零售,就需要找到更多吸引消費者的方式,讓顧客有消費的理由。”
目前,申通的巨賢百味在成都有30多家店,店鋪大小在50平方米至100平方米之間不等,2018年將會在四川以外的省市開設約10家新店;攀果鮮在攀枝花有5家店,同時,第六家店也在籌備之中,蔡瀟表示,這家店將是他第一次試水中型店面(預計面積為800平方米)。蔡瀟的團隊將于2018年6月開始做pc端平臺,目前也在開發自有的用于寄快遞、賣生鮮的支付工具。蔡瀟表示,通過四川地區的試點,申通將來會把全部快遞網點都改造為“快遞+零售+遞送”的形式,同時也會開新店,新店數量將超過網點改造的便利店數量。